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
8月8日立秋,但立秋不意味着入秋。
立秋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6月至7月上旬,全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6强。
【资料图】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全国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区域集中供冷”方案。
深圳、三亚和广州等地已经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系统。其中,广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广州大学城还是当时全球供冷量最大的区域供冷项目之一。
广州大学城采用的是“冰蓄冷”技术。每年夏季,夜间0点到次日8点的低谷电价是0.19元/千瓦时,白天的尖峰电价是1.63元/千瓦时。他们利用8倍的电价差,在夜间用便宜的电尽可能多蓄冰,输送给周边地铁、剧院、写字楼等200万平方米的建筑。
据广州城投集团大学城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城区域集中供冷项目相比传统的中央空调、VRV空调系统和分体空调,可以降低空调峰值负荷至少30%。
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以及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大剧院等单位都已经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服务。
广州图书馆资产与物业管理部部门主任黄臻雄介绍,从冷站过来的两条供给的冷水管,进来的温度恒定在2℃左右,出水的温度大概在7℃,整体温差在4℃以上。
在位于三亚市海棠区的法电长丰(三亚)能源有限公司车间,工作人员观察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集中供冷系统运行情况。
根据测算,该项目全部建成满负荷运行之后,供冷面积可达350万平方米,每年将实现节省等价值标准煤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万吨。
集中供冷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一直到19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才开始尝试集中供冷。但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其系统的热力系数很低,且经济性也不高,甚至无法和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因此发展并不顺利。
之后,日本、法国、挪威、丹麦、瑞典等国家都有所尝试。一些北欧国家尤其擅长利用海水、湖水、地下水等自然冷量制冷。
在集中供冷领域,中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重庆亿众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认为,在住宅中实现集中供冷,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甚至还能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提供多套技术方案以供选择。但集中供冷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人们的认知度。
现阶段,我国冬季供热取暖属于“温饱型”的刚性需求,夏季供冷则属“享受型”的软性消费,对于很多用户而言,供冷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非保障性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为此买单。
“对于已经完成装修,并购置好空调的住宅用户,很少愿意再额外支付供冷费。”吴小龙坦言,“除非像北方的供暖设备,预先安置在即将交付的新房中,用户才会慢慢习以为常。”
此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吴小龙曾做过估算,“成本并不低”。
对于投资方而言,如何算好“经济账”成为一大难题。
不过,尽管目前集中供冷的普及还面临一些困难,但有不少相关使用者表示,与传统的供冷方式相比,集中供冷不仅节省了投资和运维成本,还提高了供冷效果,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在专家看来,集中供冷具有集约用地、高效节能、错峰降容等特点,比较适合在城市CBD等商业楼宇高密度集中的区域推广应用,缓解这些地区此前大量安装空调带来的热岛效应。
通过集中供冷,公共建筑得以摆脱传统的分散式制冷系统,实现节能和减排目标。未来能否推广到居民用户,有赖于技术带来的成本持续降低。
编辑丨杨博 综合央视财经、中国新闻周刊、澎湃新闻
图片丨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栏目视频截图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